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工作过程
810人浏览 / 0人评论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用于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以标准化的电子数据格式交换结构化业务数据的技术。
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工作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步:
消息生成: 发送方的业务系统生成需要传递给接收方的业务数据,例如订单、发票、装运通知等。这些数据被整理成符合特定EDI标准的消息格式。
数据映射: 将业务数据映射到EDI标准中定义的数据元素和段(常用的EDI标准有X12、EDIFACT、VDA、ODETTE等)。这涉及将业务字段与EDI元素进行对应,确保数据能够被准确地转换和解释。
消息编码: 数据被转换为EDI消息的结构化文本格式,通常使用EDI标准中规定的语法和分隔符。这确保了消息在不同系统之间的一致性。
加密和签名: 对EDI消息进行加密和数字签名,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这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篡改。
传输选择: 选择适当的传输方法,可以是点对点连接或通过第三方增值网络(VAN)。常用的传输协议包括SFTP、OFTP、AS2、HTTP、RossetaNet等。
消息传输: EDI消息通过选择的传输协议从发送方传送到接收方。在点对点连接中,消息直接在两个系统之间传输。在VAN中,消息会被传送到VAN的邮箱,然后由接收方定期检索。
消息解码: 接收方的业务系统将接收到的EDI消息解码,并将其转换为可识别和处理的内部数据格式。
数据处理: 接收方的业务系统会将解码后的数据用于业务流程,例如订单处理、库存管理等。
EDI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标准化的方法来交换数据,减少了手工数据输入和错误,加快了业务流程,增强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通过EDI,不同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可以更加高效和准确。
全部评论